简介:赑屃,龙子,似龟而好负重,有齿,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。喜欢在江河海湖兴风作浪,被大禹制服,帮助治理水患,水患治理后,大禹担心其继续撒野,搬来顶天立地石碑放于其背,上面记载着大禹治水得过程及功德,属灵禽祥兽。其原形可能为斑鳖。
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著三山五岳,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。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,它服从大禹的指挥,推山挖沟,疏遍河道,为治水作出了贡献。洪水治服了,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,便搬来顶天立地的巨大石碑,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迹,叫赑屃驮著,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。赑屃和龟十分相似,但细看却有差异,赑屃有一排牙齿,而龟类却没有,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。赑屃并非石龟,为奰㞒的讹称俗书,是好文的象征。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,四只脚拼命地撑著,挣扎着向前走,但总是移不开步。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著,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。
俗传龙生九子,不成龙,各有所好:一曰赑屃,形似龟,好负重,今石碑下龟趺是也;二曰螭吻,形似兽,性好望,今屋上兽头是也;三曰蒲牢,形似龙而小,性好叫吼,今钟上纽是也;四曰狴犴,形似虎,有威力,故立于狱门;五曰饕餮,好饮食,故立于鼎盖;六曰蚣蝮,性好水,故立于桥柱;七曰睚眦,性好杀,故立于刀环;八曰金猊,形似狮,性好烟火,故立于香炉;九曰椒图,形似螺蚌,性好闭,故立于门铺首。
缀以二华,巨灵赑屃,高掌远跖,以流河曲,厥迹犹存。